暢銷書《原子習慣》提到:「每天都進步1%,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。你的一點小改變、一個好習慣,將會產生複利效應,如滾雪球般,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!」
公幼起步教英語,北市幼兒園將英文融入教學
教育部預告修正「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」,刪除「不得採全日、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」的規定,引起社會討論幼兒園能不能學英文。台北市自2016年起,在公幼實施英語融入幼兒園的實驗計畫,讓幼兒接觸英語,但是目的不是背單字、片語,打破一般人語言學習的習慣和想像。
英語融入教學不標榜語言學習。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盧雯月教授指出:「坊間的全美、雙語幼兒園也會教這些,只是可能教了爬行(crawling)的英文,就開始教各種動作的英文,像是跳(jumping)、游泳(swiming)」。盧雯月以她看過的坊間教材舉例,這些單字脫離了蝸牛的主題,不但是由老師傳授給學生,也是為了教英文而多出來的單字學習。一旦幼兒的學習是用教師主導的、被動的、記憶的、不斷練習而來的,就很難統整成內在的能力,「幼兒學習是統整性的學習,幼兒需要具體看到、摸到的學習,我們重視兒童發展,讓幼兒依著他們的好奇去體驗和感覺這個世界」。
幼兒階段的語言學習目的是理解和表達
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涂妙如補充建議,如果老師脫離蝸牛的脈絡開始教跳、游泳等單字,也要再用提問把主題拉回來。譬如可以問孩子,蝸牛不像你們會跑會跳,可能遇到哪些困難?牠們該怎麼辦?藉此引導孩子去觀察蝸牛移動比較慢可能會遇到的問題,也引導孩子思考。
「幼兒園並不是不能學英文」,涂妙如說:「重要的是看語言如何融入老師的主題課程,有沒有連結,而且不會脫離老師原本要教給學生的能力」。涂妙如解釋,孩子在幼兒階段要培養的能力很多,語言能力只是其中一項能力。
在語言能力中,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表達,讓孩子知道自己處在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環境,知道和不同人溝通會要用不同的語言。譬如孩子在家裡可能會和阿公阿嬤用台語溝通,是因為知道用台語才能讓阿公阿嬤理解;同樣的,有了英語的刺激和接觸後,以後遇到外國人也會知道用英語溝通,才能讓外國人理解。涂妙如也期待,孩子透過多語言的環境,明白語言是用來溝通的,如果他想和更多人溝通,他就得學更多,藉此激發他內在的學習動機。
觀察筆記本
英語是外語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,所以幼兒不太容易像國語一樣,會主動想 學。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幼兒英語學習的興趣,建議可以採用玩遊戲、唱跳童謠、單字卡 的方式,與孩子一起共玩、共讀、共學。但在親子互動過程中,要盡量保持自然、有 趣、愉快的學習氣氛,不適宜要求孩子背誦字詞、認識音標、或解釋文法規則。如果 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步,感受到的是無趣、挫折、壓力,提早學習英語等於是提早扼 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。其實幼兒對於語言學習不需要透過文字、學習文法等過程 ,只要常常接觸到就自然而然能夠使用。
例如運用英文童謠卡、英文單字卡 陪伴親子一起唱唱跳跳, 快樂學英文!
童謠具有音樂性、教育性及趣味性。它的內容多樣,節奏感強,可朗誦、可吟唱,隨 時隨地都可進行童謠帶動,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音樂與文字的力量。在聽、唱、 念童謠的過程中,兒童能自然發展出對於語言個別聲音的敏感力,逐漸奠定日後學習閱讀及書寫的基礎,而配合童謠律動等多重刺激,更可協助孩子發展專注力和協調能力。唱念童謠帶給孩子的幫助。
醫學研究證實胎兒在母親肚子裡五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有聽覺。因此,媽媽懷孕從五 個月起,就可以開始給孩子聽歌。聽歌謠可以安定孩子的情緒及豐富孩子的情緒,促 進孩子學習的發展。在毫無壓力的情境下聆聽童謠,可積極的刺激幼兒的腦部細胞, 奠定孩子將來樂於學習的基礎。
KUMON英文童謠的選曲,都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為主,希望家長在陪孩子一起聽 童謠時,也能輕鬆跟著啍唱,內容包含了Do Re Me、London Bridge、Old MacDonald 等52首精典童謠,並且每首童謠都有一張圖案優美及完整歌詞的卡片,可以引領孩子 從圖案中體會歌詞的意境,也可以認識英文字彙。而盒內的中文譯本更是家長的好幫手,不論孩子喜歡聽那一首,家長都能隨時陪孩子互動學習!
讓圖像、聲音、文字結合 無形之中建立語感
當您在陪孩子學習英文單字卡時,先引導孩子聽讀,搭配字卡的單字與圖案,幫助孩子將聽到的聲音轉化並對應圖案與文字,讓圖像、聲音、文字三者相結合。透過實物或操作,讓孩子將字詞與經驗連結,最後結合生活情境運用,那麼孩子對於字卡上的字、詞就不會陌生,自然而然的學會。
如此孩子在唱兒歌、念讀字卡時,便會無形之中將拼音和符號連結。當孩子會認讀一些詞彙後,便會開始留意到生活中出現的國字。家長便可以隨時運用生活周遭的物品(招牌、廣告單等)和孩子互動,無形之中便能建立語感,這對孩子將來語言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(新聞內容與圖片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官網)